导航显示水仙始祖所在地——福建泉州永春县湖溪镇仙溪鼎仙岩只有十来公里,一路向西进入盘山公路,山路越开越高到顶峰处陡转而下,闽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真实的写照,看不到良田更没有茶树,山脚下的村庄经过一个又一个,但目的地却遥遥无期。大约三个小时后到了湖溪镇半天也找不到鼎仙岩,只有路旁关门的一家茶厂。走到前面问问吧,路旁遇到了一个中年男子问他:“大哥鼎仙岩怎么走?”回说:“前面向右五十米有牌子”,在路的尽头导航是不管用的,只有朴素的人们会给予帮助,前行真的看到了闽南水仙茶发源地牌子矗立在路旁,根据这个标示我们上了山。此时已快中午,我满心欢喜想着很快要见面了,车外山上树木不多裸露的红土不断滚到水泥路上,红色表明它属于微酸性土壤适宜种茶。
福建被称为茶树品种的王国,也构成了乌龙茶地域与品种的双重特性,在茶叶大家族中,乌龙茶最讲究品种,闽南乌龙再细分为闽南铁观音与闽南色种,而永春水仙就是属于闽南色种类,什么叫“色种”,不是好色的品种,做过福建省茶叶检验站站长的陈金水老师曾形象的比喻说五颜六色的品种就是闽南色种。据《永春地名录》记载清道光年间仙溪茶农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随后前往武夷山引种100株水仙茶树与制作技艺在鼎仙岩栽种,而后发展开来,驰名于东南亚,水仙最早的发源地不在武夷山,是在紧邻它的建阳市水吉镇小湖村的祝仙洞,因品种优异、制优率高属于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闽北极具盛誉,种植范围也最广,同样的品种在福建南北各有不同,一个是闽北的条形,一个是什么形状我至今未见,此次想一睹真容。
下车时,看到水仙母树的高大树影很是有范儿,水泥栅栏将他们保护了起来,石牌上几个大字“闽南水仙始祖”此时心境不用形容。来到五株水仙茶树旁和郑国瑞村长合了影。最早移栽种水仙茶树闽南的郑世报就是村长本家先祖,“郑”在这里是大姓,虽然这里不是水仙茶树最初的发源地,但郑氏族人为了感念先辈的开拓精神,为家乡族人生计的贡献特此立碑,这不就是传统的宗法精神遗留吗!五株两人来高的水仙茶树,枝条茂盛长势喜人,如今守护她的就是郑世报的后人郑国瑞村长,作为小乔木型的茶树在闽南长寿如此很是难得。
水烧好,一泡带有闽南水仙字样的小包装来到面前,看到包装我问他:“怎么不写永春水仙,乌龙茶的命名都相对具体的,以产地加上品种名称作为成品茶的商品名。”郑村长说:“我们这是闽南最先引种的,叫闽南水仙大气,我们是闽南水仙茶的发源地,我们不叫谁还能叫。”
一团绿润略带红褐的球形茶倒在了盖碗里,别有特色,待泡开橘黄色的茶汤靓丽得很,茶汤入口醇厚爽滑,香气芬芳的兰花香飘着,叶底看到了久违的绿叶红镶边,这是曾是乌龙茶的标志三红七绿,作为半发酵茶安溪铁观音2000年以后开始逐步流行清香型轻发酵的做工,通过杀青后的甩边将红边磨掉,成为主流,后来很难见到红边的叶底,如同状元失去了红袍披风,导致今天难以再见到球型闽南乌龙的红边,今天算是意外吧,郑村长讲:“茶得到月圆之夜那香味特别的好,空气里都是。”
不觉已经下午,郑村长又拿了个小泡袋,这是百年古树水仙茶,只剩下十泡了,惊喜不断,一年将尽还有春茶太不容易了,绿褐闪着星光,绵软的口感含着淡香齿颊回甘甜美,那淡雅的兰花香经久不散,这泡七次毫无问题,有红边的传统工艺滋味比之清香型闽南乌龙更为醇厚些,也多了些时间的味道,闽南乌龙铁观音为代表的秋茶最优,但这一小方土地却传承着最初的经验与技法,春茶品质极佳,古韵常存。
本文节选自《永春寻茶水仙始祖》
作者丨马博峰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17年5月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